来源:小编 更新:2024-10-24 03:42:37
用手机看
攥,一个看似简单的汉字,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样的用法。在汉语中,攥是一个动词,主要指用手紧紧抓着、握住或抓稳某物。下面我们将从攥的起源、基本含义、用法以及相关组词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。
攥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和金文中,其字形由“手”和“爪”组成,形象地描绘了用手抓物的动作。经过长时间的演变,攥字的字形和读音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,但基本含义保持不变。
攥作为一个动词,其基本含义是用手紧紧抓着、握住或抓稳某物。例如,在《红楼梦》中,有这样一句话:“一见是宝玉,又惊又喜,又悲又痛,一把死攥住他的手,哽咽了半日。”这里的“攥住”就是用手紧紧抓住宝玉的手,表达出人物内心的激动和悲痛。
攥拳头:指将五指并拢,向内握拳的动作。
攥住:表示用手紧紧抓住某物,使其不脱落。
攥着:表示用手握住某物,使其保持在手中。
攥紧:表示用力握住某物,使其更加牢固。
攥手:指抓住对方的手,表示亲密或安慰。
攥拳头:指将五指并拢,向内握拳的动作。
手拿把攥:北京地方俗语,比喻对某事的处理很有把握。
攥干:表示用手将物体中的水分挤出。
攥字在中华文化中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。例如,攥拳头象征着力量和决心,攥住则代表着珍惜和守护。在古代文学作品中,攥字常常被用来描绘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,使作品更具感染力。
攥作为一个汉字,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用法,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。通过对攥字的研究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字的魅力,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。